Aggregator
CVE-2024-6481 | Search & Filter Pro Plugin up to 2.5.17 on WordPress Setting cross site scripting
CVE-2024-4207 | GitLab up to 17.0.5/17.1.3/17.2.1 XML File cross site scripting
CVE-2024-42354 | Shopware up to 6.5.8.12/6.6.5.0 Store-API access control (GHSA-hhcq-ph6w-494g)
CVE-2024-42033 | Huawei HarmonyOS/EMUI Security Verification Module logic error
CVE-2024-7477 | Avaya Aura System Manager 10.1.x.x/10.2.x.x Command Line Interface sql injection
CVE-2024-40487 | Kashipara Live Membership System 1.0 /view_type.php membershipType cross site scripting
CVE-2024-40484 | PHPGurukul Old Age Home Management System 1.0 /oahms/search.php searchdata cross site scripting
CVE-2024-7480 | Avaya Aura System Manager 10.1.x.x/10.2.x.x Command-Line Interface privileges management
CVE-2024-48823 | Automatic Systems Maintenance SlimLane 29565_d74ecce0c1081d50546db573a499941b10799fb7 PassageAutoServer.php file inclusion
CVE-2015-4465 | zM Ajax Login / Register Plugin up to 1.0.x on WordPress cross site scripting (EDB-37200)
February was the worst month on record for ransomware attacks – and one threat group had a field day
February 2025 was the worst month on record for the number of ransomware attacks, according to new research from Bitdefender. Analysis from the security company shows the number of ransomware attacks reached 962 last month, marking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n the year prior in which 425 attacks were recorded. Of those, 335 were claimed by […]
The post February was the worst month on record for ransomware attacks – and one threat group had a field day appeared first on Ransomware.org.
CVE-2024-40481 | PHPGurukul Old Age Home Management System 1.0 Contact Us Page /admin/view-enquiry.php message cross site scripting
CVE-2024-40488 | Kashipara Live Membership System 1.0 /delete_members.php cross-site request forgery
昨日的世界
SecWiki News 2025-03-15 Review
更多最新文章,请访问SecWiki
Linux 基础-Namespace
Linux 基础系列之 Namespace
315 曝光 “精准获客” 黑幕:网络安全防线的崩塌与重塑
在刚刚落幕的 2025 年 315 晚会中,“精准获客” 软件背后的黑色产业链被无情撕开,裸露出信息时代下触目惊心的隐私伤疤。一些软件以“大数据”为名,实则通过非法手段窃取用户隐私,构建了一条庞大的黑色产业链。从技术手段到商业模式,从消费者危害到社会影响,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技术滥用的风险,更揭示了数据时代隐私保护的深层危机。
技术与数据的滥用
此次曝光的“精准获客”软件主要应用网络爬虫和三网通信大数据这两种技术手段。涉事公司依仗爬虫技术,制作窃取隐私的利刃。爬虫技术本身是一种中性的数据抓取工具,广泛应用于搜索引擎、数据分析等领域。然而,这些获客软件将爬虫技术用于非法目的,强行抓取用户在短视频平台评论区的个人信息,如手机号码、微信账号等。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些软件还能监控竞争对手的直播数据,进行截流和引流,严重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
然而,市场上现在最厉害的“获客”公司,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爬取数据,还能使用手机的三网通信大数据进行获客。启科科技有限公司的“三网大数据”则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电信运营商的实时数据。这些数据包括用户的通话记录、上网行为、位置信息等,被贴上数千项标签后,成为精准营销的工具。这种技术手段不仅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还暴露了电信运营商在数据安全管理上的漏洞。
这两种技术的滥用,本质上是对用户隐私的赤裸裸的侵犯。技术本身并无善恶,但在利益的驱动下,它们却成为了黑色产业链的核心工具。
从数据窃取到商业变现的黑色链条
这条黑色产业链的运作模式可以粗略的分为数据窃取、数据加工、数据交易、商业变现四个环节。通过爬虫技术或非法接入运营商数据,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消费习惯、社交行为等数据。这些数据被贴上标签,形成所谓的“精准人群画像”。窃取的数据经过清洗、分类和标签化后,被打包成商品,出售给有需求的企业。企业利用这些数据进行精准营销,甚至用于不正当竞争。例如,通过监控竞争对手的直播数据,进行截流和引流,直接损害了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
这条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充满了非法性和隐蔽性,参与者通过技术手段和法律漏洞,将用户的隐私变成了牟利的工具。
利益驱动与监管缺失
这一黑色产业链的背后,是利益驱动和监管缺失的双重作用。在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被称为“新石油”,其价值不言而喻。企业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不惜铤而走险,利用非法手段获取数据。而消费者在享受互联网便利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个人隐私的保护,成为了数据掠夺的牺牲品。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但在实际执行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适应期与空白区,导致监管不到位、处罚力度不足等问题。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平台等数据持有者,在数据安全管理上存在明显漏洞,为黑色产业链提供了可乘之机。
隐私泄露的风险与反思
对于消费者而言,危害是全方位且深远的。个人隐私信息裸奔于黑市,首当其冲的便是骚扰电话、垃圾短信的轰炸,日常生活被无端侵扰。其次,身份被盗用风险骤升,诈骗分子精准掌握个人信息后,诈骗手段更具迷惑性,从精准伪装的熟人诈骗到量身定制的消费骗局,让消费者防不胜防,财产安全岌岌可危。
站在网络安全行业视角,这一现象令人痛心疾首又深感责任重大。从价值方面:技术无罪,不能否定技术的价值,但也不能忽视隐私保护的重要性,技术被滥用必须得到遏制,行业需加强技术伦理建设,从开发源头为数据获取与使用制定严格的标准,让大数据、爬虫等技术回归造福社会的正轨。从技术方面,加强数据加密、匿名化等技术手段,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从法律层面,呼吁监管部门加速填补法规空白,强化跨部门、跨领域协同执法,以雷霆之势打击此类违法行径,斩断黑色产业链滋生的土壤。
2025年315晚会曝光的“精准获客”黑色产业链,不仅是一次对技术滥用的揭露,更是一场对数据时代隐私保护的深刻反思。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既要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也要警惕隐私泄露的风险。这场隐私保卫战,需要技术、法律、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只有构建起完善的数据保护体系,才能真正实现技术发展与隐私保护的平衡,让数字经济在健康的轨道上持续前行。否则,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待售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