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gregator
Xcheck之Golang安全检查引擎
DDoS Extortion Examination
Ransomware: How It Has Evolved to Be Faster, Stealthier, and Strike Harder
碎碎念+招人!
Why Take It to the Edge
Hacking All The Cars之Tesla API分析与利用(上)
该系列文章将通过逆向的方式分析Tesla远程api,并自己编写代码实现远程控制Tesla汽车。
0x00 简介Tesla自身的app具备控车的一些功能,如解锁、温度控制、充电、行车轨迹、召唤功能等。那么可能有朋友要问了,分析app自己实现的意义是什么呢?为什么不用官方提供的app呢?而且Github也有大量开源项目。
最开始我也有同样的疑问,但是,当我去尝试了解后,发现分析api,自己可以拓展多种玩法:
-
挖掘潜在的隐藏功能。在漏洞挖掘过程中,总会有一些未在界面显示,被开发者隐藏起来的一些功能。这些功能一旦被我们发现,对漏洞挖掘或者实现额外的功能都有帮助。
-
实现批量控车功能。官方的APP同时只能控制一台汽车,无法控制多台。我们熟悉API后,我们则可以实现批量控制汽车,实现速度与激情中的控车场景,这想想都觉得很酷;
-
熟悉Tesla业务流程,可以深入去挖掘漏洞;
-
尽管目前网络上有很多Tesla的API代码或库,但是其他的车还没有。我们以Tesla为典型例子,可以将其思路和方法拓展到其他同类的汽车厂商中;
-
个性化定制,通过API可以按照自己习惯定制流程,控制更加灵活。还可以拓展功能,如雨天自动关闭天窗,根据情况自动制热/冷却等。甚至可以做成一个商业产品;
-
通过api调用,配合代理跳板实现隐藏自身,同时不会暴漏自己的imei、设备等,减少APP信息收集导致的隐私泄漏。
-
记录下所有关于车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
CVE 2020-16977: VS Code Python Extension Remote Code Execution
开源信息收集周报#61
KimSuky各类攻击手法浅析
XDR是安全运营的最佳解决方案吗?
What's New in Security (Part 2)
从 Google Analytics 的统计代码说起 —— 谈谈 script 标签的 async 和 defer 属性
How to Be Resilient to Data Theft
What's New in Web Security
API Discovery and Profiling -- Visibility to Protection
Latinex Month and Our Culture
What Is Credential Stuffing?
你的資安策略夠明確嗎?透過框架優先緩解真實威脅
這一篇是跟 Allen 在 iThome 2020 資安大會一起分享的主題。在國內,大家比較少討論資安策略這個議題。主要原因除了這個題目太過艱澀、無聊外,從商業的角度也不容易成為獲利的服務。而我們會想分享這個主題的原因與我們主要的服務「紅隊演練」有關。
執行紅隊演練三年多來,雖然協助企業找出威脅營運的重要入侵路徑,甚至發現防禦機制的不足之處,許多積極的客戶更想知道除了當次紅隊演練發現的問題外,是不是有更周延的方式來盤點防禦現況的不足。因此,我們開始尋找一個結構化且完整的方式來探究這個議題,開始思考國際標準、框架與紅隊演練之間的關係。希望除了從攻擊者的思維跟技巧找到企業的問題外,也能從防守方的角度思考企業長期而全面的防禦規劃。
複雜的問題,更要從策略面思考資安是非常複雜而且分工細膩的工作,不確定問題的核心就無法釐清權責、安排資源,遑論降低再發的機率。因此要解決這個複雜問題需要有資安策略來支撐,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首先,我們把資安的防護分為三種階段:
- 恢復原狀型:企業將主要的資安資源投放在日常的維運及問題查找上,包括確認當下發生的問題、進行緊急處理、災害控制、查明及分析發生原因、修復問題、研究對策避免再發生等等。
- 防微杜漸型:將資源投入在對企業造成重大衝擊的問題上,並持續進行預防及回應的評估與演練、嘗試提前找出原因,加以預防或思考演練發生時應該執行的對策。
- 追求理想/卓越型:盤點及分析問題的優、缺點,設定企業持續精進的目標,藉由行動計畫來達成目標。
根據我們的觀察,幾乎多數的企業都是落在「恢復原狀型」,但企業多半認知其為「防微杜漸型」。造成這個認知上的落差,主因來自於對自身安全狀況的不了解,導致對於風險的掌握程度產生誤判。因此,透過一個宏觀的策略思考,有助於盤點各種控制措施不足之處,才有機會將防禦縱深的機制拴緊螺絲,打造期望的防禦體系。
分層負責,各司其職我們建議將縱深防禦以一個更全面的方式來檢視,分為 Executive Layer、Process Layer、Procedure Layer 以及 Technology Layer 四層,一個好的防禦策略,除了要做到 R & R (Role & Responsibility) 外,更重要的是在上而下制定策略之後,經由下而上的方式確保策略的有效性,因此不同階層的資安從業人員都有其需要關注的重點。
- Executive Layer:資安長 (CISO) 的視角,關注足以影響組織營運的風險及緩解這些風險的資源是否充足。可以參考的標準包括 NIST 800-39、NIST 800-30、ISO 27005 以及 CIS RAM。
- Process Layer:高階主管的視角,關注持續維持組織安全運作的管理程序是否足夠及落實、規劃未來組織資安的成熟度等。參考的標準包括 NIST Cybersecurity Framework、ISO 27001 等。
- Procedure Layer:中階主管的視角,包括決定哪些安全控制措施要執行、執行的細緻程度,這些項目就是一般所謂的安全控制措施 (security control),例如組態設定、密碼管理、日誌紀錄的類型等,可以參考 NIST 800-53 或是 CIS Critical Security Controls 等規範。
- Technology Layer:初階主管與技術人員的角度,包含針對攻擊者的技巧所應對的資安設備、自動化安全控制措施的工具、監控分析工具等等。目前這部份也是組織資安防禦的重點,可以參考資安設備支援 MITRE ATT&CK 的攻擊技巧來盤點現有的防禦缺口或透過 OWASP Cyber Defense Matrix (CDM) 定位產品。
在說明完不同階層關注的重點後,這裡特別說明幾個重要 (或使用率較高) 的標準及框架。除了要知道哪些框架跟標準與資安有關外,同時也需要了解適用的情境、目的及彼此間的差異
- ISO 27001:屬於 Process Layer,其提供建立資訊安全管理系統的標準,幫助組織管理和保護資訊資產,確保達到客戶或利害關係人其安全的期待;可以取得驗證。但要提醒的是,27001 作為一個實踐資訊安全管理 (Information Security System) 的標準,雖然具有文件化 (Documented) 要求的優點,但其要求項目多數在預防 (Prevent) 及避免 (Avoid) 上,較少著重在因應網路安全的偵測 (Detect) 及回應 (React) 上。
- NIST Cybersecurity Framework (CSF):屬於 Process View,由美國主導的網路安全框架,提供關鍵基礎設施或一般企業幫助組織管理和保護資訊資產,確保其安全無慮;可以驗證並有成熟度模式,可以讓企業先描繪自己的資安狀態 (profile) 並藉由訂定目標逐年強化企業的安全。同時,明確的將安全要求結構化的分成識別 (Identify)、防禦 (Protect)、偵測 (Detect)、回應 (Respond) 及復原 (Recover),並支援其他安全標準與框架的對應,如 CIS CSC、COBIT、27001、NIST 800-53 等。
- CIS Cybersecurity Control:資訊安全控制指引屬於 Procedure View,針對網路攻擊所應採取的控制項目提出優先執行順序,組織可依照自身的規模 (IG1-IG3) 執行對應的措施, 分為基礎型、基本型及組織型,共 20 個控制群組、178 個子控制項。
實務上來說,企業的防禦策略有兩種不良的狀態
- 縱深防護不足:防禦機制不夠全面 (紅色缺口)、設備效果不如宣稱 (藍色缺口)、設備本身的限制 (橘色缺口);上述的問題,綜合而言,就會使得設備間的綜效無法阻斷攻擊鏈,形成技術層的破口。
- 配套措施的不完整:也就是「程序」及「流程」上的不足,假設某資安設備可以偵測到異常行為,資安人員如何分辨這是攻擊行為還是員工內部正常行為?多久內要及時回應進行處理、多久要發動鑑識?一旦上述的「程序」及「流程」沒有定義清楚,縱使設備本身是有效的,組織仍然會因為回應時間過慢,導致攻擊者入侵成功。
那麼要如何改善這兩種不佳的防禦狀態?我們可以單獨使用 CDM 來評估技術層的守備範圍是否足夠,也可以使用它來作為程序、流程及技術層的跨階層的盤點;
CDM (Cyber Defense Matrix) 是 OWASP 的一個專案,由一個 5x5 的矩陣所構成。橫軸是 NIST CSF 的五大類別,而縱軸則是資產盤點常見的分類;組織可以利用這個矩陣來盤點企業 Technology View 建構的防禦設備,更精準的確認需要保護的資產是否在 NIST CSF 的每個類別都有對應的措施。
以 ISO 27001 作為例子,將其本文的要求及附錄 A 的控制措施,對應到 CDM 上,進而盤點 ISO 27001 在組織的程序面所能涵蓋的範圍。要注意的是,不同組織在盤點時,會產生不同的對應結果,這正是透過 CDM 來檢視的意義所在;例如在盤點「A.7.2.2 資訊安全認知、教育及訓練」時,企業要思考對於人員的教育訓練是否涵蓋到 NIST CSF 的五大類別,還是只包含人員意識的訓練;另外以「A.6.2.2 遠距工作」的防護機制,除了針對網路層及應用程式保護外,管理程序是否也包含遠距工作的資料及設備要求?
接著,往下一層 (Procedure Layer),也將企業現有的控制措施,對應到 CDM 中。這邊以 CIS CSC 為例,淺藍色的部份屬於基本型的控制群組、灰色部分為基礎型控制群組,組織型的控制群組因為比較偏向程序面,因此比較難單獨歸屬在特定的 CDM 區塊中。
透過真實的威脅,補足資安策略的不足在透過 CDM 盤點完 Procedure Layer 及 Process Layer 後,企業接著可以透過資安事故、威脅情資、紅隊演練或模擬入侵攻擊工具 (BAS) 等貼近真實威脅的服務或工具,來思考資安策略的不足之處。這邊我們以一個紅隊演練的部分成果作為案例,來貫穿本篇文章的應用。
在這個案例中,我們約略可以發現幾個問題:
- 程式撰寫不夠安全:以致存在任意檔案上傳的漏洞。
- 不同系統間使用共用帳號密碼:導致撞庫攻擊可以成功,而監控機制或組態管理顯然未發揮作用。
- 未依照資料機敏性進行網段區隔:對外服務網段可以透過 RDP 連線至 core zone。
- 特權帳號與存取控制未進行關聯分析:致可以使用 backup 帳號登入 AD 網域控制器。
上述的 4 個項目,是直覺在盤點時可能想到的疏漏項目。但要怎麼確認還有其他根因 (root cause) 是企業沒思考到的呢?這時候就可以利用已知的標準及框架,搭配先前盤點好的控制項目,來更為周延的思考目前還可以強化的控制措施;如果企業的資源有限,甚至可以參考 CIS CSC 對於優先權的建議順序,先確認組織實作群組 (Implementation Group) ,再依基本型、基礎型及組織型,訂定短、中、長期計畫及投放資源,有目標的改善防禦能耐。
最後,可以將上圖找出 Procedure Layer 的控制項目,對應到 Process Layer 的盤點結果,檢視流程上對應的作法。以 「14.1、依據敏感性網路進行區隔」為例,去評估 ISO 27001 中「A.6.2.2 遠距工作」的要求上,在設備、應用程式、網路、資料及使用者,是否都有做好網路區隔;或是「6.3 開啟更詳盡的日誌」,評估在 ISO 27001 中「A.16.1.5」對於資訊安全事故的回應上,在偵測、回應跟復原上,是否都有對應的程序可以支持,監控到發出的告警。
透過本篇的方法論可以從技術、程序、流程到風險,讓不同階層的資安從業人員有一致性的溝通方式。我們希望資安策略對於企業是一個真正可被實作、建立出短、中、長期目標的務實作為,而非只是一個組織治理中的一個高深名詞。